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72章 送子伴读

第172章 送子伴读(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陈景恪很是欣慰,蓝玉可以说是太子太孙一系最核心的力量,没有之一。

之前还担心,这货嚣张跋扈总是惹事儿,到时候惹出大乱子就不好办了。

结果软肋被自己给掐的死死的。

最大的后顾之忧也解除了。

这时,蓝玉有些不好意思的道:“那个……陈伴读,秘药能不能再给我一些?”

陈景恪看了看蓝玉有些发暗、疲惫的脸庞,严肃的道:

“永昌侯,节制。”

“有时过于强求,只会适得其反。”

蓝玉羞愧的道:“谢陈伴读提醒,我知道了。”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军改方面的事情,陈景恪就告辞离开。

蓝玉亲自送出大门外,直到他身影消失才高兴的返回。

从蓝玉这里离开,陈景恪本想回家去看看。

只是老远就看到,自家医馆门口排了老长的队。

心中正疑惑,就见几个人一溜小跑,向着自家药铺而去。

一边跑还一边说:“快去,那就是送子伴读家的药铺,我们赶紧去排队。”

得,不用问了,陈景恪已经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对此他还能说什么,家也别回了,进宫吧。

回到乾清宫偏殿,发现大家都聚在这里玩。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在。

见到他回来,朱元璋先笑道:

“送子伴读回来了?蓝玉那里情况如何?”

引得众人哄然大笑。

不过众人对他的态度完全不一样,知道真相的朱元璋几人,纯粹是调笑。

不知道真相的众人,心里都多出了几分敬畏。

毕竟,这是掌握了生男秘法的人啊。

福清公主悄悄打量着陈景恪,不知道想到了什么。

只是一双美眸里带着兴奋,脸颊又带着些害羞。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只能说道:

“还行,两个姬妾有孕在身。”

“运气不是太倒霉的话,应该能生个儿子吧。”

朱元璋打趣的道:“要他真能生出儿子,你这送子伴读的名声就要坐实了。”

“到时候大家求子,就不去拜送子娘娘,改成拜伱了。”

马皇后补了一刀:“我觉得会有人将景恪雕像,做成配件带在身上。”

“或者将他的画像贴在床头也不一定。”

陈景恪脑海里想象了一下那种画面,忍不住一阵恶寒。

他目标是未来有一天,能入住即将建立的圣贤庙,而不是出现在夫妻俩的床头。

之后众人就闲聊起来。

话题很容易就扯到了,陈景恪和福清公主身上。

陈景恪倒是无所谓,老司机了还怕别人说?

只是福清公主脸皮薄,被人一打趣就脸红的不敢抬头。

不过众人也都知道分寸,只是略微打趣了几句,就放过了她。

话题顺势就转到了子女婚姻上。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蓝玉的女儿今年十三,再过两年也该嫁人了。”

“椿儿与她是同龄,你觉得他们两个如何?”

马皇后点点头道:“蓝燕敏那丫头我知道,自小没了娘,蓝玉又常年在外打仗,比同龄人都要懂事的多。”

“虽然学问方面有所欠缺,但持家肯定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说道:“女子要那么深的学问做什么,会持家,能相夫教子就好。”

“此事先记下,改天咱和蓝玉说一说这件事。”

他这么说,其实就是确定了这桩婚事。

只要生辰八字之类的能合得来,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马皇后也没有意见,蓝玉是太子太孙一党的干将,朱椿是朱雄英核心圈子成员。

相互联姻,能巩固自家大孙子的力量。

其他人对此也早就见怪不怪,皇帝谈笑间就确定了权贵联姻之事,并不少见。

大家更感兴趣的事,朱椿要是知道自己多了个媳妇,不知道会什么什么表情。

反正大家是很开心,又多了一个打趣对象。

朱元璋并没有在这里呆多久,很快就起身去往正殿处理政务。

陈景恪也起身跟了过去,将自己准备研究形学的事情讲了一下。

朱元璋点点头道:“原来这就是你的后手啊,这个手法不错。”

“将不听话的踢了出去,让众人明白了你的重要性,还不会引起反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行,去做吧,咱同意了。”

陈景恪感激的道:“谢陛下。”

虽然获得了朱元璋的许可,但陈景恪并没有立即就行动。

想研究形学,就需要更精准的长度测量工具才行。

陈景恪要先制定一套工具。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等,全都弄了出来。

顺便也把游标卡尺给弄了出来。

前世曾出土过王莽时期的卡尺,这也是他被戏称为穿越者的原因之一。

但卡尺和游标卡尺并不相同。

陈景恪搞出来这个,是标准的游标卡尺。

除了测量工具,他还将钢笔搞了出来。

用毛笔写数学,还能勉强忍受。

用这玩意儿作图,实在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

陈景恪弄的这个钢笔,是蘸墨样式的。

笔尖里面包裹的不是笔舌,而是一个开口的小容器。

在墨水里面蘸一下,小容器里就会装满墨水。

墨水顺着预留的缝隙,流到笔尖上,可以写出字。

小容器里的墨用完了,再蘸一下就可以。

还是比较方便的。

至于长度单位,他没有采用前世的的公制,厘米、分米、米、千米什么的。

而是从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里,抽出了一组比较合适的:

厘、毫、分、寸、尺、丈等。

全都是十进制,十厘等于一毫,十毫等于一分,以此类推。

但对于里这个单位,陈景恪有点头疼了。

明朝以一百八十丈为一里,不是十进制很不便于计算。

想来想去,他心一横就将里的长度,扩大到两百丈。

这样半里就是一百丈,也算是百进制了。

当然,这个方法暂时只能在算学小圈子里用,等以后算学影响力扩大,再推广全国也不迟。

将这一切都弄好,他才带着自己弄出来的工具,和编写的形学书,找到程一民。

对于他的到来,程一民非常的惊喜:

“陈伴读,你怎么来了。”

眼睛却死死的盯着陈景恪手里拿着的包裹。

陈景恪也没有吊胃口,直接将包裹打开:

“看看这书怎么样,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激动的拿起那本形学书,翻开一看就先愣了一下。

这上面的字,线条非常细,字形也很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不像是用毛笔写的,到更像是用针写出来的。

不过他并未着急发表看法,而是埋头看起书上的内容。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