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32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

第232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里的分封,并不是封王建制,而是将这块地封给秦国先祖定居。

实际上这块地依然属于周王室的。

“但是秦州周围尽是西戎、犬丘等虎狼势力,秦国先祖数代人战死在这里。”

“周平王时,因秦襄公护驾有功,被正式册封为诸侯。”

“刚刚经过犬戎之乱的周王室,威严扫地也损失了大片的国土。”

“周平王已经拿不出土地给秦国了,于是就将岐山以西之地册封给了秦国。”

“但秦国想获得这块地,就必须要打败盘踞在这里西戎、犬丘等势力。”

“经过百年惨淡经营,直到秦穆公时才正式击败西戎,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即便是后来建国,秦国依然时刻面临着异族的威胁。”

“比如义渠部,直到秦昭襄王时期,才被宣太后用美人计消灭。”

说到宣太后的美人计,朱雄英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元璋和马皇后知道他为啥笑,都瞪了他一眼,然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陈景恪自然也笑了。

只有徐妙锦很是懵懂,不知道这里有啥好笑的。

她不知道的是,宣太后在某些方面是很猛的。

比如很会讲荤段子,不光嘴上说,还会亲自去干。

韩国被楚国攻打,找秦国求助。

宣太后就说,我是女流之辈,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我只知道,陪先王(秦惠文王)睡觉时,如果先王将一条腿压在我身上,我会感觉沉重很难受。

但先王将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我就不觉的沉重了,还会感觉很舒服。

因为我得到了好处。

至于秦惠文王将整个身体都压在她身上做什么,懂得都懂。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韩国想让我们出兵帮助,就必须给好处才行。

没有好处,我们凭什么帮你们?

当时韩国的使节都懵了,在场所有人都懵了。

这尼玛是一国太后啊,当众讲荤段子,还能不能行了?

然后就是用美人计消灭义渠部之事。

当时义渠势力很强,时刻威胁着秦国大后方。

秦昭襄王就想将他们给灭了。

宣太后就说,义渠的势力太强了,靠秦国能不能灭掉他们还不好说。

就算勉强灭掉了,也会让我们元气大伤。

这事儿就交给我吧,我有办法。

然后她不知道怎么就勾搭上了义渠王,俩人关起门过起了小日子。

期间秦昭襄王几次催促,可以动手了吧?

宣太后一直推脱,再等等再等等。

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她还给义渠王生了几个儿子。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换成任何一个男人,都不会怀疑她。

然而,宣太后看着眼前这个雄风不在的老男人,终于决定动手。

就通知秦昭襄王,时机成熟。

然后义渠王被杀,义渠部被兼并。

你以为这事儿就算完了?

不,宣太后人老心不老,又找了个小白脸。

等到她快死的时候,想让小白脸陪葬。

那个小白脸就慌了,找了个能言善辩的说客,去游说宣太后。

那个说客见到宣太后就说,您养小白脸就不怕去了地下被先王知道吗?

这种事情隐瞒都来不及呢,怎么还带着小白脸一起去地下呢?

宣太后一想,还真是。

让小白脸陪葬,不就相当于是带着人证去见先王吗?

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只能说,宣太后也确实是个妙人。

笑了一会儿,马皇后才说道:“好了好了别笑了,毕竟是古人,要多尊重一些。”

众人这才停下来。

徐妙锦很想问问为啥笑,但见众人都没有解释的样子,也没敢多问。

朱雄英则继续说道:“秦国时刻处在外敌的威慑之下,危机感更重,人也就更加的功利。”

“他们靠着抱团,一步步有了今日的地位……对家国的概念更深。”

“所以,面对新法,他们也更容易接受。”

“因为新法让秦国变强了,秦国强大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

“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六国,地理位置比秦国要好的多。”

“上至公卿贵族,下至黔首奴隶,都缺乏紧迫感。”

“掌握权力的贵族群体,国家意识更加淡薄。”

“面对损害自己利益的变法,容忍度更低。”

“一旦能压得住他们的君王不在了,他们就会拼命反扑,直至新法被废弃。”

“所以,秦国变法能得以延续,六国变法人亡政息。”

朱元璋连连点头:“六国的事迹印证了‘国无外患者,国恒亡’之言。”

马皇后接话道:“而秦朝兴亡,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言。”

“孟子的话,还是有些见地的。”

朱元璋表情一僵,这不是揭他的短吗。

但没办法,谁让那是自家媳妇了,只能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徐妙锦也非常的开心,太孙也好厉害呀,懂得真多。

这时朱元璋赞许的道:“不错,不盲从于前人的经验,有自己的想法。”

“能从历史的高度,去剖析各种问题……”

“看来景恪的本事,你还是学到了一些的。”

马皇后也不禁点头认同,这风格实在太浓烈了。

要说不是陈景恪教出来的,谁都不会相信。

这是他们对陈景恪最满意的地方,是真的对太孙倾囊相授。

陈景恪谦虚的道:“主要还是太孙聪慧,很多东西一说就懂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

马皇后笑道:“不用谦虚,没有你这个好老师在,他就是再聪明也没用。”

“民间都在传,英儿是天命之君,你是应命贤臣。”

“前半句是不是真的还有待观察,后半句是没有问题的,你确实是我大明的应命贤臣。”

陈景恪连忙道:“娘娘此言臣愧不敢当,我也不过是有点小聪明罢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若没有陛下和娘娘赏识,哪有我的今日。”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